世界顶级神经学家和他的自闭症儿子

发布时间:2024-05-13 分类:自闭症故事 浏览量:72

世界顶级神经学家和他的自闭症儿子插图-西米明天

想象一下,如果你来自一个静谧、黑暗的世界,突然闯进一个嘈杂、光亮的地方:周围人的眼睛像是闪光灯,声音犹如电钻一般刺耳,皮肤比砂纸还粗糙。

这就是自闭症患者卡伊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根据世界著名神经系统学家亨利·马克拉姆的研究。现年20岁的卡伊,从小就表现出与自闭症相关的行为特征。

马克拉姆,这位在神经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起初对自闭症的了解并不多,他甚至无法帮助自己的儿子。然而,他决定投身于自闭症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治愈儿子的方法。

与自闭症研究界的主流观点相反,马克拉姆和妻子提出了一种名为“强烈世界”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闭症患者的古怪行为并非源于认知缺陷,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强烈得难以忍受”。

卡伊的症状在他两岁时就显露出来,他的活跃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的行为举止也异常激烈,甚至咬人和吐口水。尽管如此,马克拉姆并没有立即意识到儿子可能患有自闭症。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卡伊变得越来越安静沉默。“他没过去那么活跃了,反而变得动作迟缓”,马克拉姆说。卡伊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他对任何说教都抵触,甚至大发雷霆。

最终,卡伊被诊断出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这是一种轻度自闭症,患者会有社交困难和重复性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但没有严重的智力缺陷。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的主任医师崔永华介绍说,阿斯伯格综合症又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是自闭症中较温和的一种。和卡伊一样,自闭症患者大多存在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症状。

马克拉姆带着小卡伊到处做检查,但专家们“一人一个说法”。这让这个长着一双深蓝色眼睛、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非常生气”:“我对精神病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失望!”

马克拉姆开始研究自闭症,他发现,在不少地方,人们对自闭症是宽容的。比如在美国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把自闭症称为“永恒的童年”,有自闭症的人被视为长不大的孩子。在西非的塞内加尔,一些地方把自闭症儿童视为“非凡的孩子”。

然而,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心理疾病经常与耻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亚洲。在印度,自闭症与“智障”或“疯狂”同名。在韩国,医生经常将“自闭症”诊断为“依恋障碍症”,通常被认为是母亲教育的失败。

1988年,由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雨人》上映。荧幕里的自闭症天才,让大众开始了解,自闭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直到现在,科学家也说不清这种先天性疾病的成因。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是大脑社交性区域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同理心”的缺失。

但马克拉姆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卡伊能读懂你的心思,也能知道你想些什么,只是看上去有些怪怪的。”

马克拉姆和妻子卡米拉·森德雷克的相遇,成为马克拉姆研究自闭症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在奥地利举办的一次神经科学研讨会上,马克拉姆与长着一双绿色眼睛的卡米拉一见钟情。

小卡伊与继母卡米拉相处得还算融洽。“如果你好好待他,他也会好好对你。”这位脚踝上纹着一只蜥蜴的女科学家说。

但是,卡米拉的手臂上还是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乌青的淤肿和咬痕。小卡伊到七八岁时,有时突然发作,直接冲向马路中间,卡米拉必须“立马把自己切换到‘救护模式’”。

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夫妻两人很快开始了在自闭症研究上的合作。他们从神经电路层面着手研究大脑。

服用过丙戊酸钠(VPA,一种抗癫痫药物)的老鼠成为实验对象。已有研究证明,怀孕期间服用大剂量VPA药物的女性,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提高7倍。VPA鼠的自闭倾向也很明显,社交行为出现异常,强迫性地重复一些行为,比如梳理皮毛。

起初,实验效果不明显。直至马克拉姆的学生塔妮娅·巴尔卡建议,把研究重点从抑制性VPA细胞网络转移到兴奋性VPA细胞网络上来。

在巴尔卡研究大脑皮层的同时,卡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