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污名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与消解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28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44

孤独症谱系理论:污名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与消解路径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心理探索 2022年9月

作 者:张长莉 胡健

【摘要】当前,社会上存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化现象,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污名化的三大突出表现。污名致使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遭遇社会态度的排他性、教育方面的不相容、媒体话语的偏差性。可以尝试通过建构多样包容的社会文化以“立身”、塑造正当的话语氛围以“正名”、创设支持性的融合教育环境以“发展”等举措减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现象。

【关键词】污名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污名消解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75(2022)17-70-04

因外在表现的复杂性、内隐情绪的突然性、障碍形成机制尚未明确等,自闭症谱系障碍从发现之始已经被贴上了许多不当标签,其“受损的身份”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表现出显著的缺陷特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处于社会的边缘。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化表现、污名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就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化提出相应的消解路径,以期帮助人们更加客观、积极地看待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群体。

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化表现

污名是一种受损了的身份,反映了人们对某一个体或者群体消极的刻板印象(认知结构)和持有的偏见(对刻板印象的认同和情感反应)以及歧视(偏见的行为后果)。[1]自闭症污名具有社会大众赋予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2],其实质是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3]。污名的构成需要符合五个要素:标记差异的标签、有负面印象的印记、能够区别他我的认知区隔、由于社会或自我的原因而贬低了地位,以及社会的排斥和歧视。[4]总体而言,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临的三种最突出的污名化表现。

(一)刻板印象导致污名

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知识结构,主要反映了人们对某一群体的看法”[5],这种概括性的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是不准确的”[6]。污名其实是刻板印象的消极表现。例如谈及自闭症儿童,一些人脱口而出的不外乎是“星星的孩子”“孤独的天才”等,这样的固有印象在口口相传中加速了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固化认知,认为自闭症是孤独的、沉默的,或是“天赋异禀”的。当该印象在社会建构中不断获得大多数群体的“合理化”认识后,大众便会逐渐由该印象来获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整体认识,形成“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是不会说话的超能力者”或是“不能和他人进行交往的孤独者”等诸如此类的狭隘印象。

(二)偏见导致污名

偏见是指“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7],偏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认知结构。在“异常与正常”的二元对立模式下,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定义为“不正常”,将社会大众的不刻板、不重复的行为视为“正常”,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简单分类使大众夸大了群体内的一致性以及群体间的差异性。“由于一种认知的先验性”[8],加之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机制,“人们把残病者视为危险源和污染源,认为是他们带来了焦虑和恐惧”[9]。当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行为出现,对于大众而言,的确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困难,因为不了解,一些人会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突发性行为视作经常性行为,或是将某一次的情绪异常视为社会大众的潜在危险源。特定刺激下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致使大众逐渐形成了一种“谈自闭症色变”或是敬而远之的回避态度,这种“印记吞没”的态度偏见,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围的人,扩展了偏见的社会范围,加剧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壁垒。

(三)歧视导致污名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所面临的歧视,是一种“基于残疾的歧视”[10],仅关注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性,而刻意忽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是一个普通人的客观事实,致使污名化表现进一步加深。因此,一些人试图以一种正当化、逻辑化、合法化的标签或分类方式,忽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普通个体的一般特征,仅突出其最为特殊和与众不同的部分,致使大众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异样置于一端。污名下的歧视表现其实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维持‘正常—异常’的社会分类秩序以及对不公正权利剥夺的辩护。这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给另一个群体的过程”[11],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现实生活中对残疾群体诸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和正当权利的剥夺”[12],而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无形中逐渐被这种看似合理化的“隔离”所内化,逐步认可这种社会大众所投来的异样眼光与区别对待。

二、污名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

污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与之相联系的歧视、偏见、排斥也出现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与连带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及连带群体的社会融入与正当权利的获得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社会态度的排他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模式的视角“将自闭症的行为模式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现[13],称之为“自闭症文化”,并试图以此提高人们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多元化的接纳。但是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排他性仍旧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教育方面的不相容

就教育方面而言,污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相容,即教育观念、教育机会、教育参与方面的排斥。有研究者对413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家长反映8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在班里没有朋友或少有朋友,同伴对其采取的态度大多是忽视和排斥”[14]。有研究者针对上海市普通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普通儿童家长的态度总体还是比较积极的”[15],但“约半数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表示担忧”[16],例如担忧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除观念上的不相容外,自闭症儿童遭遇家长排斥的问题依然存在,反映出自闭症儿童求学之路上的“入校难”与“身份认同更难”的问题。即使融合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大趋势,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环境依然不容乐观,部分普通教师与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意漠视、一刀切的课程模式的应用,在缺乏各类学习支持的窘境下,自闭症儿童的课堂参与样态是“被动的有限参与”,致使其在教育环境中缺乏参与感、归属感、成就感。

(三)媒体话语的偏差性

总体而言,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了解渠道主要是以媒介传播为主,但研究表明,一些电视媒体对自闭症人群的形象塑造存在着刻板印象,致使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形象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与扭曲。就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缺陷而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确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社会交往的意愿,简单地给他们贴上“社交困难者”[17]的标签,给他人造成一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局外者”[18]。再者,并非所有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都如媒体报道的个例一般,都是“孤独的天才”,一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缺陷。

三、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污名化消解的路径探究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是社会、教育、媒体等诸多层面所形成的不当循环过程,消解污名化的过程应当注重从自闭症谱系障碍所遭受的种种污名着手,最终实现普通大众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之间相互适应与和谐共生。

(一)建构多样包容的社会文化以“立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模式”视角已然成为当下对待残障人士的主流趋势。同样,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化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研究者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认为“污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循环的历史建构过程”[19],并指出社会在污名化进程中所发挥出的特定化的选择性与合理化的修饰性作用。因此,污名的消解路径中,其化解之法也不可能是突变式的,要想从根本上化解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歧视、偏见、刻板印象等,就要弥合社会与文化间的“断层”。首先,和谐包容的社会态度亟待树立。面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差异化表现,初始反应不是否定也不是嘲笑,而是以客观的、分析的眼光看待这份不一样背后蕴含的万千故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怪异行为,不是无来由的,有可能他们是不喜欢当下的环境或是身体不适……因此,面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可能爆发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尽量做到态度客观,尽可能地承认特殊,但是不强调特殊。不随意评价,更不随意“戴帽子”。因为,社会观念不应以正常与异常进行简单的划分,而是应当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以一种支持的、理解的、友善的心态,坚持以多样性的包容态度,构建更为和谐开放的社会风貌。其次,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去看待自闭症,把自闭症视作一种基于人类“神经多样性”[20]而存在的“文化多样性”[21]。降低污名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消极影响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偏见。大众要对“自闭症文化”的内涵有积极的了解意识,不再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异质性表现视作无端的怪异,而将其视作一种差异性的“自闭症文化”,并对这份独特文化予以理解与纳悦,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份文化多样性给整个世界所带来的多姿多彩。

(二)塑造正当的话语氛围以“正名”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具有临床多样性、病原学异质性并常伴发多种其他疾病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22],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23]等。把他们的这些表现以“星星的孩子”“孤独的天使”这种文学化的话语进行描述,使自闭症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利于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客观了解。再者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称为“特殊儿童之王”,又在另一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些人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简要概括与片面化认知。

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手段,更应该审慎地使用手中的笔杆与使用推广传播形式。一方面,优化宣传频次,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保持连续性。关于自闭症知识的普及以消除大众的偏见,仅依靠每年4月2日的“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是绝对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外的作用,以纪录片、教育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予以关注,保持大众对于自闭症了解的话语热度,在无形中提升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媒体作者应当秉承专业素养,客观、务实地传播理念,为大众普及自闭症的相关知识,重视有关自闭症群体相关事件深度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事件的剖析,反映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难题与困境,做到不夺眼球,不刻意求新,为大众还原最为真实的自闭症形象。

(三)创设支持性的融合教育环境以“发展”

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常规要求都有利于激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活动,教师对幼儿的各种要求和行为做出支持、反映,有效促进幼儿发展。[24]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环境的不便利,造成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不便利,是大众造成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污名,因而大众也成了污名的受害者,当给予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足够且合适的支持后,他们将不再被自身的不足所限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个体发展空间将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支持性的教育环境是心理与物理环境的双向建构,在心理支持上,强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建立合适的期望值、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独特的个性品质,以破除教育环境中观念的不相容。物理环境的支持性建设则体现在空间布置的结构化、教学材料的可视化、课程设计的特别化等一系列措施上,这些措施可以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教育环境当中,以破除教育环境中教育机会的不相容。研究表明,“基于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缺陷是‘社会性’发展的缺陷,首先应该尽量在融合(inclusion)的环境内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康复,提供‘生命全程’(life-span)的支持,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会”[25],融合教育则是最为恰当的教育形式及教育环境,融合教育理念倡导要建立一个零拒绝原则为主,“要求创建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主张多元共存和‘异质的平等’”[26]。融合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融和,而应当是融和与共的教育共生理念,进而真正破除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歧视与排斥,在融合的教育支持环境中扩宽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际接触范围,通过有效的群际接触,逐步将大众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负性认知转变为中性评价或是“正直”“热情”等更为正向的认知。当外在支持与内在观念并行时,相信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将拥有一个积极良好并符合自身兴趣的教育环境,无数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将会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真正获得者与享受者。

【参考文献】

[1]关文军,孔祥渊,胡梦娟.残疾污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残疾人研究,2020(1):42.

[2][3]兰继军,白永玲,胡志全.孤独症儿童污名化的社会心理因素[EB/OL].(2019-11-28)[2022-03-05].http://chis.cssn.cn/zx/bwyc/201911/t20191126_5048473.shtml.

[4]彭兴蓬.残疾人的身份认识及其标签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6(12):75.

[5][6]杨心德,彭丽辉,黄莺.污名及其有效的应对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1):136,136.

[7]钟毅平.偏见及其认知来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5.

[8][9]黄剑.“边缘人”角色的建构:身体缺陷者社会歧视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32,32.

[10]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EB/OL].(2006-12-13)[2022-03-05].https://www.ohchr.org/zh/instruments-mechanisms/instruments/convention-rights-personsdisabilities#article-50.

[11][12][19]关文军,颜廷睿,邓猛.社会建构论视阈下残疾污名的形成及消解[J].中国特殊教育,2017(10):14,14,15.

[13]曾刚,于松梅.自闭症文化特质与结构化教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4,31(6):94.

[14]徐云,朱曼芮.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痛”与“难”[J].现代特殊教育,2016(19):26.

[15][16]苏雪云,吴择效.上海市普通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J].幼儿教育,2013(9):46,45.

[17][18]李慧冉,马江霞,李珍珍,等.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分析:基于某新闻网的报道[J].现代特殊教育,2019(4):79,79.

[20][21]闫竹青,林云强,朱慧敏.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来自神经多样性的视角及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2020(10):44,45.

[22]卜凡帅,徐胜.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演变、影响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5(2):40.

[23]邓明昱,劳世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484、485.

[24]张延品.创设支持性环境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73.

[25]苏雪云,王小慧.从脑科学到社会融合:自闭谱系障碍干预面临的困境和意义[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3):187.

[26]谢燕,肖非.残疾污名的形成机制与去污名的路径探析:基于融合教育的理论视角[J].现代特殊教育,2016(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