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7%

发布时间:2024-04-28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96

孤独症谱系理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7%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医师报/2022年/9月/29日/第A04版

作 者:融媒体记者张玉辉见习记者 杨瑞静

摘 要:第一,早期干预。一般来讲,三岁和六岁是两个重要分界点,三岁之前的干预效果比之后的高出一台阶,六岁以后的干预效果明显下降,甚至没有康复的可能性。 第二,长期足量干预。孤独症患儿的医疗干预以三个月为一疗程,每周干预时间要大于25小时。多数患儿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够完成康复治疗。 第三,个性化干预。孤独症患儿虽然都有类似的核心症状,但实际上能力表现千差万别,所以正精准评估基础上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方案,才能使治疗收获最好的疗效。

关键词:孤独症筛查,社交沟通,刻板行为,孤独症康复训练,早期干预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张玉辉见习记者杨瑞静)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将防治工作关口前移,落实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疾病防控策略。

《规范》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分为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4部分,其中筛查部分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在0~6岁之间共11次。

早在十年前,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已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主任闫琦提到,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正逐年上升。根据《规范》,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

在医学诊断上,儿童孤独症没有明显生物学指标,只能依靠心理行为进行甄别。闫琦解释,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孤独症患儿大部分会在早期表现出症状,在《规范》筛查表中列出的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包括3个月大时“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6个月大时“不会伸手抓物,发音少,不会笑出声”,1岁时“叫名字没有反应,不会模仿欢迎再见,不会扶物站立”等。

“但部分家长不能积极地面对孩子的发育异常,不愿意正视。”闫琦指出,定期筛查评估十分重要。

然而,目前孤独症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

据福建省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李民介绍,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分为两种:一是针对轻度孤独症,采用家庭康复模式,即培训家长开展家庭康复为主;二是针对中重度孤独症,采用医院康复为主,家庭康复为辅模式。

在李民看来,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特点是,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越早介入,可塑性就越强,患儿就越能通过训练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因此,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要取得良好疗效,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早期干预。一般来讲,三岁和六岁是两个重要分界点,三岁之前的干预效果比之后的高出一台阶,六岁以后的干预效果明显下降,甚至没有康复的可能性。

第二,长期足量干预。孤独症患儿的医疗干预以三个月为一疗程,每周干预时间要大于25小时。多数患儿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够完成康复治疗。

第三,个性化干预。孤独症患儿虽然都有类似的核心症状,但实际上能力表现千差万别,所以正精准评估基础上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方案,才能使治疗收获最好的疗效。

在采访中,李民反复强调,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刻板行为、呼之不应、眼神交流差、社交障碍等情况,千万不要忽视,一定要带他到儿童保健科或康复科等专科门诊进行鉴别筛查,排除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