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功能性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假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30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64

孤独症谱系理论:功能性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假设研究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论文

作 者:吴芬芳,汪作朋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前自闭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在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很大的未知性,没有专门的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自闭症儿童严重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治疗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假设功能性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干预有着积极影响,以此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一些积极帮助。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表现形态进行干预分析。在功能性训练体系中,动作模式是训练的起点,功能性训练的最初要求也是为了建立高质量的身体基本动作模型。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用功能性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技能进行干预,对其心理认识和行为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功能性训练;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技能

引言

动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人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儿童时期的动作发展是个体一生动作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基本动作模式发展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基本动作模式是儿童学习和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对于其未来掌握熟练掌握各种专项运动技能至关重要[1]。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儿童的动作模式发展障碍症状,不仅给该群体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其社交、语言、认知等功能的发展。经过整理相关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发展障碍的研究发现,该障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尤其在孤独症婴儿期表现为动作发育里程碑延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表现为姿势控制障碍、动作协调困难、步态异常和手部动作操作障碍[2]。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改进动作发展,本研究采用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案。

1研究问题与假设

1.1研究问题

(1)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采用功能性训练干预会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2)提高基本动作技能对自闭症儿童的运动表现是否有积极作用。(3)将功能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在提高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及运动表现上有无显著差别。

1.2研究假设

(1)采用功能性训练对改善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有积极作用。(2)提高基本动作技能对自闭症儿童的运动表现的有积极作用。(3)传统的体育教学与功能性训练相结合,对自闭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及运动表现有明显的提高。

2自闭症、功能性训练的概念界定

2.1自闭症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1943年美国的一位儿童精神病专家Kanner首先发现并命名的。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先天精神疾病,并非是心理疾病,与后天家庭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关系。自闭症的男女的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男性和女性的比率常常超过6:1。典型的自闭症主要症状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3]。

2.2功能性训练

功能训练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实践中主要强调训练动作,而不是骨骼肌,强调动作练习的协同整合。从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的角度分三个层级进行界定[4]。(如图1所示)

从图1关系中与自闭症儿童特点的相互联系来看,自闭症儿童首先采用运动干预不是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应该以基本技能和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为主,建立良好的身体姿态,这一点与功能性训练相互匹配,在功能性训练体系中,动作模式训练是运动训练的本质要求,而从自闭症儿童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注点分析,功能性训练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动作发展建立高质量的身体基本动作技能的动作模型[5]。

3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形态分析

动作发展专家认为,孩子们在3-8岁时应该掌握大量的基本动作技能,然后才进行到更高层次的动作技能。儿童动作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阶段性,幼少儿(3-12岁)时期最为关键,错过黄金时期将很难逆转。二是要把握动作发展的特点,根据运动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提升[6]。从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中以及和自闭症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结合,分别从中挑选出以下17个基本动作技能,对自闭症儿童动作行为的特征分析。

3.1自闭症儿童的平衡类技能表现

(1)直线行走:能进行直线行走,但是不会用手臂辅助身体保持平衡,走一段距离后躯干会倾斜,常表现低头状态,不会抬头挺胸行走。

(2)单脚站立:单脚能保持独立站立但是支撑腿会跳动、几乎很难原地单脚站立到10秒以上、常表现低头状态、身体会倾向一侧、手臂通常放在两侧或拍手及捏手指的状态。

(3)平衡气垫直线行走:能进行左右脚交替的行走,但是不能完整的走完3米的距离,并且行走过程中,身体晃动时不会使用双臂平举来保持平衡。

3.2自闭症儿童的移动类技能表现

(1)行走:躯干经常会倾向与一边、走路时经常低头不太目视前方的路、常用脚尖走路、行走时常甩小腿、双臂不会协调自然摆动。

(2)跑步:躯干经常会倾向与一边、跑步时经常低头或头部摇晃、跑步时常用脚尖着地、双臂不会协调自然摆动、常表现一臂弯曲另一臂甩前臂或双臂僵硬状态,屈髋抬腿不够充分。

(3)侧滑步:双脚脚尖朝向前方,膝盖通常呈现伸直状态、重心在双脚中间或前脚掌、不能连续性地完成侧滑步动作、躯干、头部会随着移动而跟着晃动、眼神飘忽不定。

(4)立定双脚跳:不会辅助摆臂用力、屈膝幅度不足,用力蹬地时不能做到展臂、展体,起跳时身体比较僵硬的状态、腾空时间很短,大部分只能略微离开地面的距离,落地时常用脚尖着地、落地后上半身会弯腰低头,不会协调用力保持躯干稳定。

(5)单脚跳:可以单次地单脚跳,但不能进行连续的单脚跳,并且支撑腿落地时常表现脚尖落地,不会辅助手臂带动身体往前跳,不会使用摆动腿协调用力,身体比较僵硬绷直。

(6)前滑步:比较断续,不能有节奏的进行,臀部常侧倾,垂直方向的动作比较夸张,也同样不会和手臂协调用力。

(7)垫步跳:不能连贯的进行,缺乏节奏,缓慢而勉强的动作,经常会有左右不协调,双臂摆动不够协调,造成了垫步跳的不平衡。

3.3自闭症儿童的操控类技能表现

(1)上手投球:能前后脚站立,但手指不抓握住投掷物,髋部、肩部随投掷地转动动作不足,较差的稳定性、平衡性及动作的流畅性,常表现为用前臂发力把球砸到地上,对投掷方向对感知不足,基本的方向判断较差。

(2)双手接球:无法准确判断球的方向,球来了常把球拍开或者躲避,手眼协调较差,由于对球的基本时间感知、速度感知、对球的反弹速度、球的运动轨迹的判断都不够准确,从而影响到球的精准和流畅。

(3)原地单手运球:常用整个手掌拍球,且用手腕发力,不会用手臂带动发力运球,并不能进行连续拍球,只有掌心的在拍球,没有用手指来放松下压球,并且不会放松手腕。

(4)踢固定球:助跑不足,手眼协调较差,常出现踢不准球或脚尖踢球,轻轻地从地面抬起脚不做任何后摆动作便将球踢出,手臂几乎没有进行协调的摆臂,躯干没有变化。

(5)低手抛球:较差的稳定性、平衡性及动作的流畅性,对投掷方向对感知不足,基本的方向判断较差,更多用手腕或者前臂用力将投掷物跑出,不会拉大力臂用力前抛,并没有出现抛球后手臂顺势引到对侧的肩部缓冲。

(6)双手击固定球:空间感能力较差,对球与身体击打对位置无法正确掌握,常出现打偏球或打不中球,在挥杆时,肩膀和臀部的旋转不够,做了一个“砍”的动作,而且经常是胳膊先弯曲再伸直。

(7)单手击落地反弹球:常出现“砍”出的动作,没有向后引拍、迈步的动作,并下肢和躯干的不会旋转,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常出现动作停顿和不顺畅。时间感能力较差导致对球对反弹后的击球时间判断不足,不能准确的击中球。

4自闭症儿童功能性动作训练方案的设计

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训练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功能性动作训练是基于完整运动链、注重动作控制、建立正确的身体姿态和提高动作质量的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动作训练方案设计主要依据:基本动作如站立、跑跳、抛接、投掷等动作均遵循“由上至下”、“从中向两端”的自控动作能力和“由大至小”的动作发展规律,与功能性动作训练原则相吻合[7]。自闭症儿童的体育活动干预应该系统化,可利用多样的体育游戏和功能性训练的特点相结合。所以,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训练计划,应综合考虑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动作表现形态和现实状况,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简单易懂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干预,并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研究中的训练计划方案更适用于轻中度的自闭症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1自闭症儿童功能性训练的训练计划

功能性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方案拟定,主要包含热身、主要内容、放松拉伸3个部分,热身部分主要包含慢跑或游戏跑、动态牵拉、核心区和神经激活。主要内容部分是基于功能性训练中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练习,分别从平衡类、移动类以及操控类动作技能教学中展开。放松拉伸部分主要以静态拉伸为主。在此基础上,将活动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了命名,并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来设置。

(1)热身部分:热身活动以简单的活动为主,例如:走、跑、跳的动作、或者集体折返跑运送物品的游戏,使身体快速升温。动态拉伸是通过骨骼肌主动用力和运动的速度来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灵活性,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调整呼吸以使身体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在动态牵拉时,应先做头部和臀部的牵拉,然后是与动作模式相符合的牵拉,如弓箭步转体(拉弓射箭)、手抓脚尖蹲起(大猩猩)、四肢触地交替爬行(毛毛虫爬)等。然后进行核心激活,如腹桥(小平板)、俯卧开合跳(小剪刀)、仰卧臀桥(搭拱桥)等。最后是神经激活,这个部分一般采用单一的动作模式进行神经刺激,而且动作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要求快速的做动作并在5秒以内完成,一方面,它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专注性和参与性;而在另一方面,它能促进神经系统与运动中枢的协调,如左右脚交替小跑(踩蚂蚁)、前后交替小步跑(小马达)、左右跳(变兔子)原地小跳(小弹簧)等。(2)主要内容部分:儿童期是神经与肌肉协调控制正确基本动作模式发展的关键。通过设置各种不同的游戏场景并利用各种颜色、形状、材质等丰富多彩的体育设备,使自闭症儿童在推、拉、旋转等基本动作模式能力得到改善,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使得他们以后能够更好掌握更高级别的运动技能。

第一阶段:练习平衡、爬行、行走、推的动作模式和平衡技能,着重练习平衡与稳定,如先进行口令式(简单化口令“走”“停”)直线行走、曲线行走、跨越障碍物行走、然后能走稍微宽一点有高度的平衡木,再到原地单脚站立(金鸡独立)等。进行爬行的动作练习:四肢爬行、六点支撑爬行、侧向爬行、猩猩爬等。

进行推的动作练习:双手推箱子、推实心球、推大的瑜伽球(大力士)等。

第二阶段:练习蹲、跑、跳、拉的动作模式和移动技能,着重练习跑和跳,进行蹲的动作练习:蹲起、弹力带负重蹲起、深蹲(坐椅子)、进行跑的动作练习:跑步摆臂练习、老师拉手一起摆臂、听口令“跑”“停”(跑跑停停)、可进阶到用沙包或软物代替障碍物,进行障碍跑。进行双脚跳的动作练习:双脚起跳落地、跳过沙包、跳格子、跳绳梯、连续跳障碍物、可进阶到小栏架、甚至到后期非稳态的垫子上跳跃以及跳蹦床等。进行拉的动作练习:手抓弹力带单侧上拉、水平拉球或拉小轮胎、俯身的下拉等。

第三阶段:练习拍、接、投的动作模式和操控技能,着重练习抛接,进行拍球的动作练习:双手拍一下球接住,拍两下接住依次递增,后可运用单侧手拍球,甚至拍球移动等协调性的组合练习。进行接球的动作练习:可用口令式“123接球”,先用软沙包练习,老师扔学生接、后用小皮球、进阶到篮球的双手接球。进行投掷动作练习:单侧手持投掷标志物、投圈圈、不同的距离和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依次递增难度。

第四阶段:练习侧滑步、垫步跳、单脚跳的动作模式和技能,着重练习跳的动作模式和技能,进行侧滑步动作练习:螃蟹走、螃蟹搬家(连续滑步移动)。进行垫步跳动作练习:口令式进行“1、跳、2、跳”进行左右脚交替进行,可以加上小的障碍物,跳起跨过障碍物(去游乐场啦。)练习单脚跳动作练习:原地双脚跳练习(小袋鼠)、(袋鼠脚受伤了)换成单脚跳,跳有高度的台阶、跳远处荷叶(可用敏捷圈代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同的远度和高度。

第五阶段:练习双手击固定球、单手击落地反弹球、踢的动作模式和技能,着重练习操控技能和巩固,进行双手击打固定球动作练习:可用大球先代替,进行动作练习,能精准击打到球后慢慢球变小。进行单手击落地球的动作练习:先用拍托球行走,加强空间感和球性练习,同样用大一点球先进行练习,熟悉后慢慢换成小球增加难度。进行踢球的动作技能练习:原地下肢摆动踢球、连续跑踢球(踢球射门)。运用所学动作进行组合练习和巩固。

(3)放松拉伸部分:主要采用静力性牵拉为主,将紧张的肌肉通过静力性牵拉的动作进行松解,减缓运动性疲劳和降低肌肉变得紧绷僵硬的风险,如拉伸后背肌群(婴儿趴)、拉伸大腿内侧(俯卧开腿)拉伸小腿后侧肌群(直腿摸脚尖)、拉伸躯干前侧及股四头肌(小飞碟)、站立侧腰(小草被风吹弯啦)等。最后,安排师生共同整理教学的设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照顾的能力。

5结语

运动干预对发展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具有很好的效果。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应注意运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基础动作技能的训练和动作模式发展方面,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此外,还要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来教这类课程这类课程是一个长期、连续、反复的干预过程,不是进行简短的一个干预时期就能马上达到效果的。所以,在干预过程的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练员也好还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们都要有耐心和信心,并需要持续的进行追踪训练。也要注意观察这些训练方案能否改善他们的症状以及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中是否能够保持和运用,如果不能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方案,以此提高他们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永,身体功能训练对改善儿童基本动作模式作用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王琳,王志丹,邢冰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动作发展障碍研究进展[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年8月第37卷第8期.

[3]王俊鹏.自闭症儿童体能研究综述[J]体育大视野2019年(第9卷)第23期.

[4]程丽,王成科.功能性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内江科技2022年第2期.[5]杨永,身体功能训练对改善儿童基本动作模式作用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6]韩春远,王卫星,ABOBAKRRAVAND主编《GSCA(0-12岁)幼少儿体能训练与评估指南》[M]维泽科技出版社,2020.

[7]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