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干预研究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5-03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84

孤独症谱系理论: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干预研究新进展插图-西米明天

来 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35期总第526期

作 者:张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8)

摘要:随着电脑、网络、电子游戏、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居家增多,社会接触减少,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从关注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典型表现和诱因、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方法和策略三方面,研究最新进展并做系统探讨,以期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心理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5-0009-05

随着电脑、网络、电子游戏、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居家增多,社会接触减少,学生越来越多通过线上虚拟世界的活动来开展学习交流、获取信息、情感互动,甚至情绪发泄等,导致现实中的孤独感程度加重,范围扩大,有人称之为流行病、时代病。处在孤独“金字塔”顶的当属孤独症儿童群体。由于孤独症儿童有社会交流和情绪情感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既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周围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更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更是如此[1-2]。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教育干预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

一、关注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多始发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隘和重复性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3-7]。过去,部分孤独症儿童经常被误认为智力落后儿童,实际上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并不是智力落后,而是心智和情感运作模式的异常。他们有的绘画很厉害,有的很有音乐天赋,有的记忆超群,还有的在计算、阅读、建筑等方面表现超常。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天才伟人如牛顿、米开朗基罗等,可能都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由于普通大众无法建立跟孤独症儿童有效沟通的通道,他们就像来自“星星的孩子”一样,不被了解、理解,甚至被误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儿童孤独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按这个比例计算,0~18岁的自闭症儿童数量已超300万,如果按每位孤独症儿童有两位照顾者计算,中国约有600万成年人在照顾患儿。而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精神障碍,需要持续进行康复和干预。这意味着,约有900万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孤独症的影响。孤独症儿童的情感运作模式异于常人,通常回避和拒绝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交往,无法准确理解他人,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甚至无法与同伴一起学习和交往,这会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养成,进而影响其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普通班级就读可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认知和适应性行为发展,但是当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接纳程度并不高[8-9]。这些充分说明关注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典型表现和诱因

孤独症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为:冷漠、说话晚、反应慢、不合群,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注意力涣散等。其中,情绪障碍是孤独症儿童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情绪识别能力不足

孤独症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识别能力较差,尤其难以识别各种负性表情[10]。他们对于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比较长,但是用于情绪面孔的加工时间比较短,显示出对面部信息兴趣不足;他们以碎片化而非整体性的方式来处理面部信息,尤其注意面孔下半部分特征区(如耳朵、下巴),而对上半部分(如眼睛)缺乏敏感;他们常常回避眼神交流,而眼睛往往承载着丰富的面部情绪信息,这使得他们难以解读他人的情绪。他们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长于中性或愉快面孔,这说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觉察与加工能力并未完全受损[11]。因此,应注意避免让孤独症儿童接触负性情绪的环境,尤其是恐惧情绪,以避免其错误解读并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

(二)认知性情绪理解和复杂情绪理解困难

孤独症儿童在识别认知性情绪(比如惊讶、惊奇、尴尬)方面存在障碍[12]。他们具备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普通群体无差异,但是他们较少运用该规则,对该规则运用的熟练度不如同龄普通儿童。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较难理解并对复杂情绪产生移情[13]。因此,他们很难深入情感深处,更难以体验和区分喜怒哀乐悲恐这些人之常情。

(三)共情障碍

共情可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正常,而认知共情能力存在缺陷;也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在共情两个方面均存在缺陷[14]。还有研究发现,共情障碍与任务难度有关,如果提高任务难度,他们则表现出明显的共情困难[15]。这可能与孤独症儿童的选择性注意有关,他们难以主动注意并加工来自复杂情境中的情绪信息,因此导致共情困难[16]。没有共情,就没有同情,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甚至连亲情都体验不到,自然也就没有远近疏密感觉。

孤独症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近年来,一直有研究探讨其生理神经方面的异常表现。此外,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诱因还包括:(1)信息加工异常。从信息加工角度而言,普通人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整体加工,而孤独症儿童倾向于自下而上的局部加工。研究发现,孤独症者存在心理理论缺陷,主要原因在于自上而下加工异常,及其自上而下加工对自下而上加工的影响不足[17]。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存在缺陷,他们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以自我为中心[18]。这样就无法产生同理心和换位思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更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社会情感得不到正常发展。(2)缺乏沟通动机。孤独症儿童缺乏沟通动机和沟通兴趣,而且由于语言障碍和缺乏沟通技能,经常导致沟通不畅和消极情绪体验,人际情感需要微弱[19-21]。缺乏沟通动机,就无法产生沟通行为,因而没有交流圈和朋友圈,更谈不上良好的人缘人脉。

三、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方法和策略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重在“早”,即早发现、早干预、早见效,但是教育干预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专业方法策略储备,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五种。

(一)情绪认知干预人机交互系统

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情绪认知训练的人机交互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也更符合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22]。它主要是通过建构孤独症儿童情绪表达特征的情绪认知模型,主动获取并识别儿童在训练中呈现的即时情绪,并根据反馈的情绪自主调整训练内容[23]。未来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如何促使该训练向共情化功能进化。

(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thepictureexchangecommunicationsystem,PECS)是一种经过实证证实有效的循证实践,是一套旨在帮助重度、无口语能力的孤独症儿童利用图片在社会情境中学会自发性沟通技巧的辅助沟通系统[24]。完整的PECS干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分别为物品兑换、扩充自发性能力、区辨训练、句型结构“我要××”、接受性语言训练、反应性和自发性训练。该系统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性沟通技能且技能可迁移,促进语言发展,控制情绪行为问题。该系统属于基于视觉优势的视觉提示教学,即充分利用孤独症儿童的视觉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以此来补偿其不能有效整合语言及社会性信息的不足。有研究者结合视频示范教学对孤独症儿童进行PECS训练,获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25]。

(三)阅读疗法

与被动地接收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相比,在教师或培训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的阅读治疗属于主动学习探索的方式,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可通过采取支架策略(如填空、选择、提问、扩展等)和说明、反馈、教学等策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度,减少其行为问题[26]。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性阅读包括叙事性故事、情境情绪故事及情绪主题绘本,它们都经过实证验证,能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水平。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绪干预材料[27]。在绘本阅读伊始,承载情绪故事的图画便唤醒了儿童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主题绘本为儿童呈现有关某种情绪(如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等)的故事,可设置阅读与讨论、故事表演与分享等环节,帮助儿童认识和感受常见的情绪,引导儿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进而调节儿童的情绪,提升其情绪理解能力。

(四)音乐干预法

即兴式音乐疗法因其符合孤独症儿童较高的感知觉水平和活动的需要,备受研究和实践欢迎[28]。该方法以来访者为中心,以即兴演奏和创编音乐为主。治疗师通过让儿童识别音乐元素,提供支持性的音乐结构来吸引儿童,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社会互动情境,如具有共同注意的焦点、话语轮换和情感调节[29]。音乐治疗可以降低情绪行为问题频率,提高自控力,明显延长目光交流、语言互动的持续时间。未来可以对比不同音乐干预方法(如被动式与主动式的音乐干预)的治疗效果,寻找最佳的干预手段。

(五)家校社协同干预

由于孤独症可能会持续终生,因此需要为父母和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以便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一支专业可靠的队伍[30]。同时,应构建全面的支持系统,政府部门、社工机构、志愿者队伍、公益组织及基金会共同参与,为解决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康复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支持保障体系。孤独症儿童家庭要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环境。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父母长期处于持续性应激压力下,普遍存在消极、悲观、无助、自卑、绝望等负性情绪问题[31]。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甚至也会危及父母的身心健康。有研究发现,增进孤独症儿童和父母互动的同步性和敏感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家庭关系,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能起到重要作用[32-33]。情绪弹性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内部力量,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消极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并从消极情绪经验中快速恢复。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因此要重视通过专业干预提高其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并促进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34-35]。学校要营造友善的融合校园环境,建设体现融合教育理念的管理与领导及支持保障体系,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预防和减少霸凌,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坚毅品质,保障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特殊人权”,在教室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适合的光的亮度[36-43]。另外,还需要选用一些辅助干预技术,比如社交沟通疗法、犬辅助干预、共同注意干预、观点采择训练、行为技能训练、动作技能干预等[44-48]。社会工作人员及社区、机构、政府部门要尽可能提供各种福利和支持,帮助孤独症儿童父母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

参考文献

[1]曾小荣,陈泽源,马博森.基于互动视角的自闭症人群交流行为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38-43.

[2]杨晴铄,胡金生.孤独症个体的生物运动识别缺陷及其神经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54-60.

[3]龚丽垚,王滔.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声誉管理缺陷[J].中国特殊教育,2022(6):51-59.

[4]王露,冯建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概念组织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21(6):68-74.

[5]侯婷婷,马春梅,张婷.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叙事评估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61-68.

[6]许颖,苏怡.孤独症儿童家庭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2(5):72-79.

[7]王纯纯,陈建军,刘洋,等.自我管理策略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重复刻板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2):61-66.

[8]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9]关文军,刘菁菁,李鑫.融合之殇:孤独症儿童家长教育安置选择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1):75-82.

[10]王磊,张珍珍,刘春玲.自闭症谱系障碍婴幼儿面孔加工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6):59-67.

[11]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等.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5):449-458.

[12]焦青,曾筝.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J].中国特殊教育,2005(3):58-62.

[13]陈璟,蔡昭敏,何艾.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6):57-62.

[14]王磊,张珍珍,刘春玲.述情障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2(3):80-87.

[15]孟景,沈林.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共情及其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1):59-66.

[16]张龙飞,万鹏,于腾旭,等.孤独症者社会定向缺陷的研究方法、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22(2):37-44.

[17]顾学恒,郑普阳.自闭症者心理理论缺陷原因探析:信息加工异常[J].中国特殊教育,2021(6):75-81.

[18]刘艳虹,任媛,胡晓毅.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技能的干预研究——以玩偶为中介的虚构客体游戏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1(3):33-38.

[19]徐慧,黄俊,王滔.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社会奖赏加工缺陷的神经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1(3):39-45.

[20]杨金焕,郑荔,顾文涛,等.自闭症儿童汉语名词词汇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4):42-50.

[21]林晨,宫慧娜,邓柳,等.自闭症人士沟通障碍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5):22-30.

[22]李艳玮,安然,邵雨琪,等.智慧教育视域下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理解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47-53.

[23]李超超.自闭症辅助医疗机器人自主交互之情绪认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7.

[24]马书采,罗曼玲,何欢,等.两种版本PECS对自闭症儿童请求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43-51.

[25]谌小猛,谢晓銮,李承禧,等.基于视频示范技术的PECS教学对自闭症儿童主动沟通及情绪行为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9):44-52.

[26]吴扬,陈露竹,刘园.自闭症儿童分享阅读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69-74.

[27]梁九清,张萌,刘思雨,等.主角大小和主线索颜色对3~6岁自闭症儿童绘本阅读视觉偏好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1(4):51-57.

[28]林云强,宋安妮,叶嘉城,等.声音频率和声源性别对自闭症儿童声音性别识别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1(7):60-66.

[29]吴冬连,李闻戈.基于VOSviewer的国内外自闭症音乐治疗可视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51-57.

[30]卢晓洁,田琳,张婕,等.美国自闭症综合干预模式概述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44-51.

[31]颜廷睿,侯雨佳.母亲教养压力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社交障碍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J].中国特殊教育,2022(3):63-71.

[32]王钰,莫书亮.英国家长介入的自闭症幼儿社交沟通疗法(PACT)评介[J].中国特殊教育,2022(5):64-71.

[33]莫书亮,卜凡,霍家佐,等.影响孤独症儿童评估、诊断和干预的家庭心理因素剖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6):90-96.

[34]孙云瑞,韩映虹.自闭症幼儿父母情绪弹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5(2):54-57.

[35]李力,王若辰,吴周康,等.社会支持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生活质量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5):31-36.

[36]王玥,刘春玲,王云峰.学校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2(5):11-20.

[37]曹漱芹,郑佳妮,金琦钦.促进孤独症学生发展的课堂支持系统及实践路径[J].中国特殊教育,2021(9):32-39.

[38]谢正立,邓猛,李玉影,等.融合教育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3):46-52.

[39]黄珊,佘丽.美国和加拿大融合教育校园欺凌的防御机制探析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5):3-12.

[40]霍力岩,刘睿文,龙正渝.残障学生坚毅品质培养——坚毅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13-17.

[41]张生,王雪,王子铭,等.坚毅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融合教育视角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18-23,17.

[42]李方璐,刘智成.游乐场上的融合:残疾儿童游戏权的“合法律性”及“合教育性”论证[J].中国特殊教育,2022(5):21-27.

[43]杨健,郑剑虹,李继波,等.光对孤独症者身心功能的影响及教育干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21(6):52-58.

[44]王钰,莫书亮.英国家长介入的自闭症幼儿社交沟通疗法(PACT)评介[J].中国特殊教育,2022(5):64-71.

[45]王玥,刘春玲.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犬辅助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5):37-43.

[46]贺荟中,范晓壮,王露,等.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共同注意干预成效的元分析——来自单一被试研究的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36-42.

[47]刘园芳,白晓宇,林凡裕,等.BHP:孤独症患者观点采择训练新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21(1):44-50.

[48]王纯纯,陈建军.行为技能训练应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职业技能干预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1(9):40-46.

[49]袁玉萍,李菲菲.自闭症儿童动作技能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5):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