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理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探析
发布时间:2024-05-10 分类:自闭症论文 浏览量:51
来 源:理论研究 205 | 2021 | 04
作 者:王梦如
南京工业大学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各种多媒体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孤独症儿童有了初步的认识。孤独症, 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的疾病, 其病因主要有基因的遗传、周围环境的影响、孕妇怀孕期间的感染等。目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其中在国际上心理治疗的常规方法主要有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综合疗法等;另外最新的治疗方法还有海豚疗法、类型疗法、同伴介入法等。我国对孤独症这一特殊人群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媒体越来越多的报道引起更高的社会关注度, 但大多数的媒体报道和社会的关注点在“高能孤独症儿童”的身上。总体上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孤独症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和治疗相对滞后。
据统计,美国目前的孤独症儿童流行率已经达到1/68,即每68 个孩子里面有1 个孤独症儿童。2017 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患者超过 1000 万,儿童患者
超过 200 万,并以每年近 20 万的速度增长。孤独症最佳的治疗年龄为 0—6 岁,而康复中心是他们早期治疗的有效场所。为此,探析最佳的康复空间,以此对儿童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水平的提升也是完善孤独症儿童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国内现有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每一位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病症都不一样,合理舒适的空间不仅可以让儿童放松身心,还有利于儿童的康复及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和治疗正在初步的发展中,对于孤独症康复中心更多的是注重治疗方法、治疗设备和康复服务上,而对康复中心的空间往往并不重视, 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2.1空间结构不明确
国内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模式不一,但主要的服务形式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课时制。一些孤独症康复中心由普通幼儿园的形式发展而来,通常此类康复中心在社区中较为常见,但因为小区的规划和性质等原因,造成康复中心使用面积和儿童人数不能达到平衡。另外幼儿园发展而来的小规模康复中心由于建筑空间本身更多服从于普通幼儿园相关规范设计而受到局限,一方面,空间形式不能满足治疗方法的需求;另一方面,诸多功能被集中安排在单一的空间中,不仅降低了使用效率,也影响了儿童对空间的体验感。另外,没有明确的学习空间和活动娱乐空间的界限,不利于孤独症儿童对空间的认知、学习和了解。
2.2教学空间单一
教学空间是康复中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大多数康复中心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室依然遵循“方盒子”的空间模式。各空间内部除了不同的教学设施,其他并无区别,仅具备空间最基本的容纳功能。对于多功能训练室,由于国内对该方面研究较少,多数空间布局是参照普通学校多功能室的布局。空间性与孤独症儿童治疗课程的需求匹配度并不高,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被更多人接受,很多康复中心会采用同伴介入的治疗方法,将普通的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安排在同一空间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但这对空间的设计要求更高,而大多数康复中心的空间设计并不能同时满足普通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比如教学中的活动空间,普通儿童喜欢更宽阔开敞的空间,而孤独症儿童则需要较封闭和私密的空间;教学空间中,普通儿童喜欢更活泼的形式,孤独症儿童则需要简单易识别的空间形式。
2.3公共空间紊乱
公共空间对于康复中心来说,不仅可以让室内空间结构更加活泼,还能联系各个功能区域, 方便儿童们的活动交流。国内孤独症康复中心的公共空间通常考虑到儿童的安全问题和为了方便老师看护管理,所以形式单一且面积较小,并且在设计中忽略了儿童从封闭空间到半开敞空间再到开场空间之间过渡的心理。多数康复中心功能布局的考虑与设计未从整体出发,存在动静区交替分布、部分空间相互干扰、相互隔绝的问题。另外楼层之间因为与各空间的联结紊乱,造成人流动线交错的现象。
2.4室外空间环境有限
室外空间环境对儿童的身心感受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从而改善儿童心理和生理问题。国内多数孤独症康复中心还未将室外空间环境治疗方法作为儿童康复的主要手法之一。康复中心为了便于看护儿童,通常允许儿童在室外活动时间较少,因此对室外空间环境与组织也缺乏设计。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加入简单的娱乐设施,这样的空间环境缺少递增的层次感,忽略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由于缺少标识性和引导性, 让儿童不能完全放松地接受治疗,不利于儿童方向感的辨识和对室外空间的认知。
3空间设计探析
3.1构建合理的治疗空间,调整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情绪
康复中心的治疗空间应该根据治疗课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对每个治疗空间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使每个空间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对于普通的治疗教室要明确划分出治疗区域和生活区域,另外考虑教师的活动区。增强治疗空间的标识性,便于孤独症儿童识别找到对应的教室, 但在设计上要避免抽象、不规则、边界模糊的空间形式。
根据观察孤独症儿童的习惯,发现孤独症儿童在日常中经常出现躲避、暴躁的行为,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应该加入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帮助安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如角落空间和半遮蔽空间。角落空间可以利用空间墙面的转折形成,如多边形空间的折角,也可以利用多个空间的交错组合形成夹缝角落。另外,可以通过自然植被或构筑物形成开放性、有阴影的半遮蔽空间。
3.2增加室内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互动性、系统性和趣味性,创造良好的治愈环境
由于孤独症儿童具有喜欢独处、喜欢安静环境、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特性,对于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安全性是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首要原则。这对各处空间的细节都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家具的设计、室内材料的选用、防撞击及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考量。介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互动性是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重中之重。尽可能增加良好的互动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 在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了儿童之间的互动,儿童与家长的互动,儿童与康复中心的互动,家长与康复中心的互动等。而系统性是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介于康复中心是集“家庭”“康复中心”“社会” 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设计中应当将整个康复中心考虑为一个整体,将各个空间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可以有良好的交流环境和空间,合理规划动静分区。例如家长交流室、心理咨询室、家长培训中心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家长学会如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强家长对儿童康复的信心。而接待室、自愿者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以更好地让社会有途径了解、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充分利用政府、高校、其他医疗机构、社会资源等, 有利于康复中心的运作与发展。此外,趣味性也是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重要原则,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构建轻松愉快的娱乐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3合理的空间形态、色彩搭配和功能设置, 满足不同人群使用
而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要考虑到以私密性由强到弱,即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开放空间的形态模式为原则。三者中,私密空间是以墙、金属、不透明玻璃等材料分割出的全封闭环境,具有视线完全遮挡和外界声音完全隔绝的特性;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形成对比,为完全无封闭的开放式环境,没有视线遮挡,没有声音的隔绝;而半私密空间的形式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兼具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各自的部分属性。在功能上一方面可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独处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与伙伴、老师与家长互动的需要。半私密空间可采用“套娃”空间形式,通过设计建筑内利用率不高的“缝隙空间”或“废空间”,营建专门的儿童活动性空间,供儿童游戏玩耍。室内颜色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到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应更多地使用绿、蓝等冷色系的色彩,而红色、橙色则会引起孤独症儿童的不适,甚至引发不好的情绪波动。在功能设置上,要满足康复中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针对社会人士设置接待厅、多功能会议室;针对工作人员设置休息区、会议室、餐厅、阅览室、办公室等;针对家长设置家长休息及交流区、心理咨询室、家长培训室、资源中心、亲子宿舍等。
3.4设计多元化的室外公共空间,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
针对功能划分及康复干预的区别,可将室外公共空间分为以下 3 个区域:体验区、活动区、植被区。体验区是为孤独症儿童进行室外活动体验设计的,比如简单的种植栽培体验、与小动物接触体验等,在空间植被的选择上应选择色彩艳丽鲜明、形态美观、具有一定香气的植物,愉悦孤独症儿童的心情;应选择不同季节、生长周期长与短相搭配的植物,更好地陪伴儿童。而活动区是儿童室外活动、游戏等的主要场所,设计时应考虑到:保证视野的开阔,给孤独症儿童良好的空间感受,缓解心理压力;草地选用柔软且无毒的草坪,保证儿童的安全;在活动区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听觉感受,如虫鸣鸟叫声、儿童欢笑声、水声、风声、增强儿童听觉感知能力;给儿童提供零距离接触自然的空间,增强感知能力;另外, 可以设置沙坑、足球场等区域,丰富儿童的娱乐生活。而植被区是为人员提供安静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可以进行游戏、休息、冥想等活动,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充分的感受自然。其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通过植被划分室外与室内, 形成过渡的空间;让儿童可以在此区域明显地感知到四季的变化,增强其感知能力;可以设立在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之间,营造良好氛围; 在区域内合理设置座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儿童的安全。
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由于孤独症儿童其本身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治愈,还属于有待继续研究发展的领域。在建筑设计领域,建筑师应从孤独症儿童的需求出发,尊重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营造有利于儿童康复的空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建筑的价值不止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这栋建筑的存在所指向的意义。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通过对空间、环境、特殊儿童心理等多方面的考虑,让人们在空间变化中反复思考,对孤独症儿童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更加了解与关注,进而怀抱更多的爱护与尊重。
【参考文献】:
[1]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 .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黄妮娜 , 刁海涛 .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 [J]. 规划设计 ,2016:50-51.
[3]陈李斌 , 郭晶 . 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研究 [J]. 家具与室内装修 ,2018(8).
[4]张睿智 , 孙玉梅 .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学空间设计研究——以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84-89.
[5]刘浩 , 汤朝晖 . 用心了解你的世界——自闭症谱系儿童“半私密”空间形态研究 [J]. 华中建筑 ,2018: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