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而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载体,是儿童情感交流、互助协作、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
感统训练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感统训练,更加有利于被儿童接受。
一起来看一看0-6岁宝宝的感统游戏吧!
发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目测物体的速度的能力、反应能力),发展大运动——手部肘关节和手臂的活动能力。
孩子和家长分别站在1米的距离内,相互推、接“趣怪球”。必要时要有另一成人协助孩子的动作。
A、在一定范围内接球;
B、听从口头指令去把球捡回指定地点。
尽量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接球,必要时给予口头提示或身体指导。如果孩子对指令没有反应,需要加以身体指导及口语提、手势提示。
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训练要求:让孩子双手抱着中型球,蹲在地上用双手把球往墙角推。
A、开始时离墙的距离要在一步以内;
B、逐渐拉大离墙的距离,并要求孩子借助墙壁的反弹力接住弹回来的球。
发展大运动——手臂推的能力;因果关系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动作协调能力训练要求:把会发声的“鸭子杆”或类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里,让他向前推行。
A、绕大圆桌子;
B、绕2张距离1米左右的凳子;
C、绕3-5张不同距离的凳子(注意凳子摆放的距离要足够孩子和“鸭子杆”通过)。
身体指导(即手把手地教)并不断地用口头提示和身体接触来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运动轨迹,给孩子模仿玩具发出的声音;转弯时告诉孩子正在转弯并用手纠正、帮助他转弯的方向。
在一个会发声的玩具车上系一条约50公分长的绳子,在绳子上缠一个圈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让孩子拉着往前走。
A、绕大圆桌子;
B、绕2张距离1米左右的凳子;
C、绕3-5张不同距离的凳子(注意凳子摆放的距离要足够孩子和车子通过)。
帮助的给予:手把手,并不断用语言提示看身后的车子的运动轨迹及前方要走的方向。
A、只在半步的距离外尝试;
B、在1米左右的距离外把球投入球篮;
C、投5次有3次中为通过。
1、开始时给予足够的身体协助并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2、只在孩子犯规时给予口头提示。
发展大运动——腿的伸展能力,发展眼、腿的协调能力;
把一直径10公分左右的软球放置在孩子跟前,让孩子踢球。
A、踢向前方1米远的距离;
B、踢向前方1米远距离的物体。
A、口头提示+身体指导+语言提示;
B、身体指导;
C、偶尔的身体指导+语言提示。
给孩子一个大号的呼啦圈,示范给他/她看如何双手分别握着呼啦圈两边并把它放在正前方的位置。弯下腰,然后把一只脚跨入呼啦圈,接着跨入另外一只脚。
A、开始时把呼啦圈放低一点,并且帮助孩子握着呼啦圈;
B、高度稍微调高,要求孩子自己拿呼啦圈,必要时给予帮助;
C、要求孩子双脚跨入后转动双手把呼啦圈由后往前翻转到跨入前的位置(在身体的正前方)。
1.如果孩子拒绝游戏,可以多做几次练习,并且邀请孩子一同参与游戏;
2.注意确保孩子的安全,在每一需要的环节给予适当的身体和口头帮助;
平衡调整力、保护反应、肌力、协调、速度等。训练要求:让孩子坐于治疗球上双脚分开自然垂下,双手扶于球上或腿上,保持放松做动作(绝不可在肌肉僵直状态下操作)。控制─力量、速度、角度、和扶持的大小。
(1)移动治疗球;
(2)弹动身体并移动治疗球;
(3)主动移动或弹动;
(4)平衡及保护反应之诱发;
(5)用两手交互拍球;
(6)用两脚的脚跟交互踢球。帮助给予:全程由家长身体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
在空中孩子跳跃时可及的地方悬挂一个玩具(气球或会弹跳的玩具),鼓励孩子跳跃并伸手触摸该玩具。
A、悬挂物开始时挂得稍低一点,让孩子容易触到;
B、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把悬挂物稍微挂高,鼓励孩子利用自身的力量弹跳起来。
1、如果孩子不懂得掌握身体的力量,可先用双手扶着他/她的腋下,帮助他/她练习弹跳;
2、通过跳弹床和在床垫上跳跃来掌握弹跳;
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能连续5次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1米距离外的大盒子中。
A、开始时把距离设短一点,如只要求儿童站在距离大盒子一步或两步的距离;
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
C、逐渐地把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
A、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投掷;
B、只是在孩子姿势错误时才给予帮助。
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15CM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1、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
2、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
3、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A、手把手地教孩子用双手扶着椅子的椅背,提起孩子的一条腿悬空约5秒,然后放下。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怎么做,如:“抬腿!”、“放下!”
B、让孩子自己尝试5秒内(可用数数提醒他/她)不要把脚放下;
C、孩子掌握了技能后,改用棒子。家长双手握住棒的两端,孩子则抓住中间重复以上步骤。
在地板上用不粘胶粘一条2米长10厘米宽的线条让孩子在线条上走。
A、开始时只走一半的距离,允许偶尔走出界外;
B、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尽量不要走出界外。
1.训练者可站在孩子前方,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
2.要提醒孩子既注意脚下的线条,又要注意前方的路;
3.训练者在孩子的前方引导孩子走,但不给予身体协助;
4.让孩子自己尝试独自走。
腿部运动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训练要求:用不粘胶在地板贴两条平衡线,成人给孩子示范几次如何做做青蛙跳,然后指导孩子模仿。
A、开始时,线段间的距离应该短一点,让孩子容易达标;
B、如果孩子不愿意合作,可引入食物奖励的办法,把奖励物放在落地那一端的线条上,孩子跳到线上就奖励;
C、逐渐地把线段间的距离增大。
1、身体协助;
2、每一难度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都要及时给予身体或口头上的指导,重复示范并注意提起孩子参与的兴趣。
训练者拿着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后,鼓励孩子左右腿交替着向后移入呼啦圈内。
A、由另外一成人扶持着孩子完成动作,并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调低一点;
B、逐渐地提高呼啦圈的高度;
C、由孩子自己尝试着完成动作,只在有必要时给予帮助。
1、足够的身体协助;
2、必要的身体协助;
3、偶尔的身体协助。
让孩子坐在转椅内,家长在一旁旋转椅子,速度逐渐加快。
A、开始时为避免孩子紧张,可让其双手抓住椅子的扶手;
B、孩子习惯后要求其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控制重心,并闭上眼睛。如果孩子不配合,可用布带将其双眼蒙住。
让孩子在不扶持的情况下保持身体平衡,走过规定尺寸的平衡木。
A、只走一半的距离;
B、走完全程;
C、单手持物走;
D、双手持物走。
1.开始时成人需要反复做示范,并跟在孩子后边走,给予身体协助,如拉着孩子双手或扶其双肩;
2.成人站在平衡木一旁,孩子行走时拉着他/她的一只手给予扶持;
3.只在需要时给予扶持。
让孩子俯卧在豆球上,前方放置一玩具,让孩子双手前后划动,双大腿贴住豆球,探身取玩具。
A、开始时只要求孩子俯卧在球上;
B、鼓励孩子双手前后划动,家长应用手扶着豆球,帮助孩子均匀用力,避免球滑离孩子的身体。
C、鼓励孩子边划动双手,边向前移动,注意提醒孩子不要让球滑走。帮助给予:过程中不给予身体指导,或者等必要时再给予身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