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逼着孩子学习:培养好孩子意志力比1对1要管用

发布时间:2022-12-08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103

应不应该逼着孩子学习:培养好孩子意志力比1对1要管用插图-西米明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个成功者的开始,就是勇于找到那条成功的路

朋友小罗,最近分享了她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的经历,给人带来的感触蛮深的:

小罗是一名销售职员,从小学1年级开始,她儿子的学习就没让人省心过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陪孩子辅导学习,最让她感到无力的是,儿子每天不盯着学、不盯着写,就能毫不知觉地拖到半夜

就那样,一个盯着、一个学着,效果也不是很好

到了三年级课业量一加大,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要辅导学习,再强健的体魄也会慢慢承受不了

几经折腾下来,看到孩子学习还是不见进步,没关系,家长辅导不行,那就报辅导班让老师盯着吧

可是,辅导课也上了一段时间,各科成绩没有什么大效果不说,辅导老师还经常反映:孩子根本就不好好学

后来,还专门砸钱去上了一段时间一对一辅导,心想着一对一指导就不会无功而回了吧

然而,期盼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一对一辅导老师走了好几个、也换了好几个,还是最后一位老师一语点醒了小罗

老师说“不一样的方法,老师也换了几个,你觉得问题应该在哪里呢”

意识到儿子的问题所在之后,小罗就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

话说,孩子的学习还真不是“盯”出来、“逼”出来的,全职妈妈也很容易在这条路上迷失自己

小罗刚开始当全职妈妈的时候,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催促儿子学习,实在不行就拿着小板凳坐在旁边一对一盯着

在那样砸钱又耗力的鸡娃教育里,小罗勉强是算成功了一丢丢,至少儿子上三年级以后,就换来了还算是平稳的成绩,各科综合能力也发挥的比较均衡

面对这个的成绩,不求望子成龙的小罗也觉得心满意足

本以为照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到初中以后会更有上升空间,那个时候懂事了、也知道学习了

可不曾想,到了上初中后,小罗发现孩子学习根本就是比之前更没有动力了

小学的时候盯着去学、逼着去学,成绩还算是能勉强追上大部队,可是初中后就变得格外焦虑

有好几次,因为和老妈拌嘴还嚷嚷着“学习太累了,没意思,不想学了”

才上初中的年纪就不想学了,那还得了

而陪伴孩子走过那么多“逼着学”的困境后,小罗也算是在摸爬滚打里掌握了一些让孩子“主动学”的经验

小罗告诉我,学习这件事情本没有那么复杂,方法不对可以换,唯独是缺乏了学习意志就如同走进了死胡同,怎么也挣脱不了四周高高的围墙,因为阻碍孩子学习的前进脚步,从来都是孩子想不想、愿不愿意的意志力量

所谓的学习意志,其实就是指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这种能力,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有坚持“学下去”的品格,那些能获得更多知识的学者,其实都是在困难中不断坚强、独立

而从“逼着学”、到“主动学”这条路上,可以说,小罗算是一个有经验的过来人了

她也深刻地意识到了,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一直学不进,家长或许一直都忽略了“意识培养”这件事情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做好意志培养这件事,也要比一对一盯着要管用得多,让孩子通过意志获得坚强、克服困难的能量,这也是每一位家长正确”监督“孩子该有的样子

那么,在帮助孩子获得学习意志这件事情上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01

能干扰孩子学习的,其实一直都是学习感受

从“逼着学”、到“主动学”这条路上,小罗的第一个经验之谈就是感受孩子的学习感受

因为,小罗发现越是逼着学、盯着学,反而越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识

这就像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从父母所体现的焦虑表情、催促声音,就可以体会到不好的感受

有一天,小罗去接儿子放学,孩子也露出了久违的放松表情

原来,周末和同学约定好了,先把作业写完后一起去打篮球,然后还要看一部刚上映的电影

看着儿子兴高采烈地计划着周末,小罗的内心也跟着慢慢放松起来

可是也好巧不巧了,刚回到家就收到数学老师的信息:

“这次考试,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周末让孩子在家把错题好好总结总结”

老师这话一说,哪有老母亲不着急的

于是,小罗便焦躁地叫停了儿子周末的各种娱乐计划

儿子一听就急了,他开始尝试着撒娇说“不嘛,我都跟同学约定好了,等我们打完篮球、看完电影后,我回来一定好好学习”

鉴于之前各种“逼着学”、“盯着学”的苦差事,小罗似乎对儿子已经失去了信心

尽管儿子在一旁苦苦哀求,这一次也没有丝毫动容:

“不行,你要是学习好,怎么玩都行,这次考试那么糟糕,怎么还有脸跑出去玩呢”

这句话一说,儿子当下就崩溃了,他生气地把书包里的书扔在地上,然后一边带着嘶哑的嗓子说:“天天就知道把我绑在椅子上学习,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活了”

小罗听到这样的话后心一惊,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抛开学习,作为老母亲也确实慌了

看到满地狼藉,小罗也没有继续对着儿子大吼,而是默默地蹲下身子捡起被扔的书本,在一本接着一本的整理中,小罗看到每一本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突然感受到“学习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接下来,她尝试着坐立阅读,可还没有到10分钟就坚持不住了

一个是对阅读提不上什么兴致、另一个也是阅读太枯燥了

这样感受了孩子学习的感受后,小罗也意识到,能干扰孩子学习的,其实一直都是学习感受

为了给儿子的学习感受带来更多健康的、积极的,小罗除了允许孩子可以自己规划时间之外,周末和节假日之余,还会带着孩子出门散散心,陪着打喜欢的篮球、玩刺激的过山车、看可爱的小动物…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罗就发现儿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朗,平时对待学习也没有那么复杂厌倦,每一次散心回家也会主动打开书包、开始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繁重作业

写在这里我也明白了,学习这件事情最需要的就是劳逸结合

好的方法不如好的体力,好的体力不如好的定力,从今天开始,注重孩子学习任务、不如关注他们的学习感受,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好了,还怕他们不用积极的意志看待学习吗?

02

遇上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负罪感前行

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他们也会枯燥、劳累、甚至坚持不下去,在学习之余请不要忘记,让孩子一直都处于健康心理的茁壮状态

有位朋友,她的女儿上初三的时候就辍学了

一个15~16岁的孩子,还没有成年,也不能到社会去打工

于是,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一家饭店当起了后厨洗碗工

才几个月的时间,那一双白皙修长的双手就变得格外粗糙刺眼

这不,还没有进入寒冬腊月最寒冷的时候,小姑娘的双手就遍布了一些冻疮

看到红肿的双手,我不禁问起“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上学吧”

没想到女孩竟说“不后悔,如果我不辍学,早晚也会被骂死在那个家”

原来,女孩的老妈(也就是我的朋友),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母亲,她跟小罗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辞职在家全职带娃

不同的是,朋友没能去感受孩子学习的感受,也在“逼着学”这条路上成功让女儿提前辍学了

听女孩的回忆说,她每天最害怕听到的话就是诉苦:

“为了你,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

“你看看现在的成绩,对得起我吗”

“我没有多余时间浪费在你身上,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就不管你了”

很明显,对于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大的误区就是给孩子“打感情牌”,一个是孩子听不懂、也感受不到,另一个也是诉苦的话说多了容易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不要忘了,孩子的心思其实是特别敏感的,小时候害怕被父母抛弃,长大后又害怕给父母带来麻烦,懂事的背后也往往尽显脆弱和伤疤

朋友的女儿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对待学习也总是比其他同学更用功一些,可是她的老妈永远都看不到孩子努力的样子,只知道透过成绩来批评没有努力到位

女孩也一直在不停地检讨“都怪自己,都怪自己”,就那样,原本想要倾尽全力去学习的女孩,不知不觉就被满身的负罪感刺痛得无路可走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感悟蛮大的,同时也告诉大家:孩子需要健康的学习环境

03

学习要从长远来看,思考着该如何培养孩子

如何陪伴孩子走出学习困境?

小罗和朋友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学习要注重孩子的意志力培养,而意志力培养这件事需要从长远计划来看,父母需要思考的也是如何去培养孩子

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全职陪读

密不透风的内外监督下,看上去好像孩子被推着一步一步地前进着

其实,这种监督式学习只会让孩子越学越痛苦、越学越没劲儿

像那些在小学砸钱上报补习班的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就很容易走向滑坡路线,这就是“抢跑”的痛苦让孩子产生了厌倦心理

并且,这一切也像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让孩子容易产生厌学,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干扰、甚至破裂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着如何从长远计划来培养孩子

比如,以下长远计划比起“逼着学”会更有效果:

•孩子厌不厌学和智力没关系,与其逼着学,不如跟着孩子一起去探索知识奥秘

•注重孩子的学习感受培养,家长要学会从多元化视角评价孩子:赞美细节进步

•没有谁对不起谁,要让孩子拥有健康积极的内心,鼓励他们:别担心,再努力一点点

•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身上的很多细节都值得表扬:今天被昨天更积极了

•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天学习成果,让孩子真正地体会学习、而不是一个“学习机器”

•多观察孩子身上的天赋和优点,建立自信心的同时,也唤醒了孩子的学习意志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说“为你好”,多用“你打算怎么做”、“你还可以怎么做”等词汇

•青春期阶段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注重孩子的选择和自主权,学习才会主动占满意志

•尽量少对孩子提要求,多关心孩子今日的学习体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认真回应孩子的每一份情绪,压抑被腾空后,孩子才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自我成长,请记住: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而在教育和成长的这条共育路上呢,父母也不必强求完美,多沟通、多理解、多感受对方的感受,慢慢地,生活也就没有那么苦、学习也就没有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