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蒙氏教育的理念不认同
发布时间:2023-01-13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102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都喜欢借助物质奖励的手段,希望给孩子一个奋斗的动力。但是蒙氏教育的理念认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在精神上“奴役”儿童。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是由内在驱动,而是靠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来推动,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主动、不自信,因为他失去了自己做主的机会,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创新。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草地,老人非常喜欢安静地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从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不胜其扰。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越会过来玩。怎么办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很高兴你们来陪我。明天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
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的经济出了点困难,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孩子们玩耍的动力,从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奖励逐渐占有取代后,随着物质奖励减少,玩耍的内在动力也会跟着减少。
现实中也能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为了一朵小红花,或者为了大人的一句夸奖而去做某件事,其实这种积极性是虚伪的。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我做完这件事,你要给我什么”的思维,会让孩子养成无赏不动的习惯。
有人会问,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家长需要怎么做呢?其实,当孩子能够自发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完成这件事情后由内产生的成就感就是其最好的奖励,别人的赞美和物质奖励都是锦上添花而已。
蒙特梭利认为,在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就通过吸收性心智开始拥有种种个体的特质,而且这个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3岁以前,孩子还无法拥有自控的意志;等到5~6岁的时候,孩子的意志力逐渐完整,他们也能开始自发调整自身的行为。大人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来响应孩子生命里学习的召唤。
当然,适当的赞美和奖励也是需要的。比如,孩子的生日、儿童节等特殊节日,可以通过送礼物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情感。平时在家庭的沟通里,可以调整赞美的表达模式,给孩子正面反馈。比如,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