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孩子天赋的方法:从了解孩子开始

发布时间:2023-01-20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103

发掘孩子天赋的方法:从了解孩子开始插图-西米明天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至少有一样擅长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音乐、舞蹈、美术、写作等等。这是一个人独有的才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才能最初地显露,相当的隐晦。甚至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了。这就非常需要在我们家长的发现。而发现的前提,就是了解。

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小时候我擅长讲故事。经常会有小朋友来到我家的院子里,听我讲故事。我所讲的都是即兴编造的,开端往往是:“从前吧……”然后就一边想着,一边编排着人物和故事,一边往下讲着。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那样讲故事就是在即兴编剧,就是小朋友的一种天赋。“童年就有的天赋,长大了才知道!”这让人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惋惜。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呢?何必要滞后二十多年的宝贵时光呢?就是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和他周围的人,可能都不了解他自己。所以很多孩子,才会有这种“无意识”的天赋。就是其实他是有的,但是包括家长和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了解孩子,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他的天赋。就拿子钦来说,他的兴趣的就是科学,并且在这方面显现出天赋。我能在后来发现他,就是源于了解。那么了解孩子,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了解孩子的天赋,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稍纵即逝”。孩子常常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和天赋。但是这种机会,往往是随机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稍纵即逝。其实抓住这些机会也不难,我们接收孩子信息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孩子的天赋。这种接收能力,就是一种“发现的意识”来让我们抓住那些不经意的瞬间。什么是“发现的意识”呢?实际上就是和孩子在一起时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或者能力。

我们需要养成一种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根据他们遇事的反应,去思考我们的孩子,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我们早晚会发现孩子的特质。相反,如果我们缺失了观察与思考,那么尽管孩子表现出天赋,也会在那个瞬间,被我们错过。作为家长,我们没有特异功能,没有不了解就发现的本事。“了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始,所以尽早地了解孩子,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退一步讲,就算暂时没有发现,那也有助于我们和孩子更好地相处,有助于在他在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知道,能帮到!

然而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那么了解,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都感到不解。那么,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呢?这里面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和可行的方法呢?

记得我以前看过的一个国外的采访节目,名字就叫“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受访者都是家长,问题都是集中在“你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他喜欢什么电视节目?”“他喜欢的颜色、食物……”等等以此类推。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还停留在对一个孩子基本信息的了解范围。并没有深一层次的了解。那什么是深一层次的了解呢?

让我们把焦点从“了解过去”转移到“预知未来”。什么是“预知未来”?就是我们能预判孩子下一步的行为,能够预知他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这才算深一层次的了解。为了能这样地了解孩子,我在子钦四岁的时候,研究了一个可以检测了解程度的实验,来调整我对他的判断与认识。称之为“巴塔了解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们把一个孩子的情绪状态,在空间里画出三个坐标轴,Y轴表示情绪类型,Z轴表示情绪的强弱程度;X轴表示事件类型,在这个三维空间里,我们可以预判孩子遇到不同的事情,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同反应。

如果以上的表述不好理解,那我来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用方块积木搭建一个立方体,立方体的高(Z轴)留出六个空格,可以放六块积木,分别代表着情绪强度的六个等级,这六个等级分别表示情绪的“微弱”“一般”“有些”“十分”“非常”“极为”的六个强度。然后我们把立方体的宽(Y轴)设为几个空格,可以放几块积木,这里分别代表人的几种情绪,比如说喜、怒、忧、思、悲、恐、恶。当然,也可以增加更多需要的情绪反应。我们再把立方体的长(X轴)留出一些空格,每个空格代表事件和场景。比如我们可以拟定“弹钢琴、学英语、轮滑,或者摔倒、写作业、聚餐、看电影”等等。

好,现在我们假设,孩子在X轴的事件是“写作业”,那么他的情绪将会是Y轴里的什么情绪位置。这个情绪在Z轴达到了什么强度。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写作业”时,孩子的反应是高兴的还是厌恶的,是少量的还是严重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办法,来判断孩子在遇到不同事件时的情绪状态和反应强度。X轴的事件越细化,越便于了解孩子,比如“写作业”可以细化到各个学科,细化到不同时间段等等。假设得出的结论是,他喜欢在晚饭后,写数学作业,喜欢在上学的路上读英文,那么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标,来针对他下一步的学习,作出切实的、具体的、有效的规划。

孩子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反应,都可以在这个空间的坐标里找到对应的位置。找到这个位置的准确率,就代表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了解程度越准确,就越能帮助家长调整教育的方法。比如一个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达到五级的“非常恐惧”,那就说明他出现了心理的问题;如果他弹钢琴的时候有了六级的“极为喜悦”,那就赶紧给他找个老师;如果他轮滑的时候有三级的“有些厌恶”,那就趁早试试别的。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试试这个实验。如果你能把孩子在任何瞬间的反应,准确地填到这个空间表格对应的位置里。那么我敢保证,在生活中的众多时刻,你都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他的未来,也不容易出现令人抓狂的叛逆和自闭。相反,如果家长的判断大都是错的,那么尽管孩子经常在你面前表现出来他的天赋,也一定会在那个瞬间,被你错过。

所谓“日久见人心”,了解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好在我们和孩子有很多在一起的时间。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了解他们,通过不断地交流、观察、思考,我们就会了解得更多,更准确。所以我们也不用着急,不要用力过猛,而是“多留心”。我们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寻找,当我们去重视他不经意的流露,去观察他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感知这种反应对他们的重要程度。去体会他的性格与情感,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行为、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发现他们的天赋,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

但是,在我们还不清楚孩子天赋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以什么作为孩子“天赋”的判断依据呢?我们需要一个“突破口”,我把这个“突破口”,聚焦在了孩子的“兴趣点”上。那么孩子的兴趣,等于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