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有哪些:不断拔高对孩子的要求

发布时间:2022-12-26 分类:育儿知识 浏览量:69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有哪些:不断拔高对孩子的要求插图-西米明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抱怨现在孩子不听话,太叛逆了

真的是孩子难管,还是孩子在变化而家长还停在原地,没跟上步伐呢?

我们拉着孩子的手,执意的往前走,不去管孩子蹒跚步伐,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蝴蝶吸引。

我们看孩子总是那么的“调皮”“不懂事”

我们看不懂他的奇思妙想;看不见他的情绪表达;看不出他的微妙深意。

01

孩子的人生,没办法“催熟”

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我们就急切地拉着他开始跑;

孩子刚上幼儿园,我们甚至都开始要求他考清华北大。

从孩子出生,我们就焦急地希望他快点长大,却忘了成长本来就是个陪着蜗牛散步的“慢”过程。

看过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那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用五岁的手指,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轨迹。

相信孩子,允许他们慢慢来,所有的等待都不会被辜负。

02

孩子,不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

当教育开始有统一模板和标准答案,这离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便不远了。

曾听过一句话:

“好的教育是用50个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1个方法教50个孩子。”

可事实上,我们多成了后者。

孩子的世界里,云朵可以是粉色的,太阳可以是方形的,小猫也是会飞的

但在标准答案里,这些统统都是不对的。

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减去了孩子想象力的翅膀,将孩子留在了光秃秃的荒野。

孩子不是产品,我们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孩子,要求孩子,不然我们将失去他们本该拥有的百花齐放的精彩。

03

教育最大的悲哀

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

学习成绩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尺。

孩子表面上看似努力学习,但实际上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随水,漂无方向。

曾经有个小学运动会,一个班级的口号是:“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

虽然听起来挺搞笑,但细想一下也确实如此。

很多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检查,满足父母的期待。

而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学习是遵循别的意愿,受到了逼迫和打压,他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

曾听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燃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孩子的潜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04

不断“拔高”的要求,孩子永远够不着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总是“欲壑难填”。

孩子考没考满分时,我们会问:“怎么没考到满分?”

孩子考满分,我们会说:“一次满分有什么用,每次都满分才优秀。”

于是,孩子那期待被肯定的眼神,在打压中,变得暗淡无光。

曾看过一个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竟然伪造了“清华录取通知书”,事情败露后,羞愧万分,离家出走。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只希望他健康平安就好;慢慢长大了,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明明我们也只是普通人,却要求孩子像一个天才。

当我们的期待一次比一次高,孩子要么在打击中,停止前进,要么“剑走偏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05

奖励式教育,最终“惩罚”了父母

现如今,“奖励式教育”越来越风靡,为了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承诺:

考试考好了,妈妈才喜欢;

考了100分,妈妈带你去游乐园;

考上好的大学,妈妈就答应你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我爱还是不爱你,取决于你表现得好还是不好”。这种爱并不能称为爱,而是一场披着爱的“交易”,它就像马戏团被调教的动物一样,表现得好大家才喜欢。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敏感神经发芽,就会有羞愧的感受,一旦孩子被“交易”,长大后只会变得讨好和自卑。

物质的奖励,短期看似“双赢”。

孩子为了获得零花钱,拼命学习,家长看到孩子的优异成绩,给得也开心。

但将学习和金钱挂钩,潜移默化中便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为了钱,没有钱,没有奖励,我就不学了。”

长此以往,孩子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分内的事,也会以“要报酬”来挟,最后很容易养成索求过度的恶习。

06

没有规则感的教育,是最毒的药

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买玩具,明明家里有一大堆,但孩子就是撒泼打滚地非缠着要买,多半的父母在孩子的“眼泪”中败下阵来。

“好吧,就这一次哦,下次不许再要了。”

而事实上,一旦父母开始妥协,孩子的哭闹便会更加变本加厉,他们会一步一步试探父母的底线。

孩子的是非观和规则感从不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孩子的界限就在哪里。

父母坚持原则,孩子便会遵守规则。

李玫瑾教授就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有次女儿吵着要东西,一哭二闹三上吊,她没有妥协,看着孩子哭闹,孩子见妈妈丝毫没妥协,最后只能作罢。

做父母,有时心就得“狠心”。

如果是对孩子好的事,那就坚守原则,别被轻易“击垮”。

07

请允许孩子,成为孩子

下雨天,孩子想出门踩水,我们会说:“宝宝,脏,不可以。”

孩子因娃娃丢了哭泣,我们会说:“一个假娃娃,没了重买,哭什么?”

孩子乱涂乱画,我们会说:“你得按着线条,你要按着标准。”

可我们在说这些话时,忘记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雨水是有趣的,娃娃是他的朋友,涂色不应该有边框。

我们常理解不了孩子,骂他们“淘气”、嫌他们吵闹,却不知,孩子眼里的世界,本就和我们不一样。

如果孩子给椅角穿上鞋子,让他们调皮吧,因为这就是他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方式啊。

有句话说得好:“所谓教育,就是蹲下来和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