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家长李娜(化名)说道
为了实现孩子的读书愿望,李娜(化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并开启了“陪读”模式。
选择陪读,对李娜来说是无奈之举。只因儿子在3岁时确诊了重度孤独症,肌张力受损,几乎没有任何语言……
干预,难!
融合,难!
就这样,李娜说服了学校,成为了孩子的“同桌”。她们二人一起上学、共同听课、放学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李娜成为了老师眼里“最特殊的学生”,同学口中“最特殊的同学”,儿子心中“最勇敢的妈妈”,她与这个成长慢半拍的小孩,在校园内相互依靠,共同面对着生活的酸甜与苦辣!
“再长大一点可能就好了。”这样的乐观话语犹如李娜的救命稻草,每当她出现不好的念头时,总会拿这句话当挡箭牌,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违心,“假若没有这个盼头,我很怕我的心态在当时突然垮掉。”
当时,李娜抓着医生问:“重度体现在哪?”医生无奈地说道:“肌张力,言语障碍,都是大问题,孩子也许一辈子都不能说话,你们做好心理准备吧。”
这个诊断结果犹如睛天霹雳般击中了他们的心,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崩溃懊恼,见人就哭,悲伤成为了李娜的生活底色。夜深人静时,她总能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孩子成为这样,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从不理解到接纳,从逃避到面对,历经半年的时间,李娜熬过了最难的岁月。
“既然有干预方法,说明孩子还有的救。”
为了帮孩子,李娜开始学习ABA,为孩子找康复机构,干预、陪伴寸步不离,就这样她逐渐成为了围着儿子旋转的“行星”。
“写字、说话对他来说要求太高了,所以为了沟通,我们想了个方法,教他使用电脑打字,就这样,学了一年半,他已经可以通过打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李娜笑着说道。
“选择一所不错的特殊学校,对他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去处。”于是,李娜做了一个决定,7岁那年,帮儿子找一家不错的特殊学校。
上了一年,李娜的儿子便提出了要退学。问其缘由,是因为知识过于重复与简单,他早就学会了,他想要学更丰富的知识。
为了帮助孩子完成读书的心愿,李娜四处问询,跑了几家学校,有两家学校同意了试课,但上课没10分钟,他就自顾自的起来散步,后来经过一番交涉,被学校委婉劝退。
“他一个人在普校确实不行,我要跟着他。”于是,李娜便下定了决心,陪读!
全程陪读、不影响教学秩序,不让孩子影响其他同学......答应了学校的种种霸王条款并签字后,李娜和孩子一同进班,开启了陪读模式。
“他现在可聪明了,讲什么他都听得懂,他妹妹很喜欢找他聊天,虽然他不会回应什么,但他心里很疼爱这个妹妹,记得有一次,我吼妹妹,他气得拿着电脑打了几个字「这样的你,很过分啊!」,正在气头上的我,看完就笑了。”
“刚开始的日子是挺难熬的,毕竟在普通孩子环境里,还是会接收到一些异样的眼光,有些家长都说我们好惨啊,还要妈妈陪着读书,但我并不觉得惨,现在他懂得爱家人、能学习,我已经很欣慰了。
我并没有用任何有色眼镜看待他,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优待,我们家是一视同仁的。所以,我们家并没有发生过任何争宠的情况,两个孩子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至于未来,我想的是,以后没有书读了,我们就去做生活的行者,去外面走一走,旅旅游,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期间,不乏会遭遇一些挫折。例如在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消退时,便强行融合,往往会更容易造成师生的强烈排斥。
为了防止孩子身心受伤害,所以在考虑普校时,家长们最好提前判定孩子是否具备这些关键技能。
并且由于孩子的特殊性,直脑筋、规则理解不足等问题,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交友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绪。所以在这里,小编建议家长们一定要随时查问,经常探访,多多关注宝贝的情绪,也可以去校园,为同学老师分享或普及特殊宝宝的社交问题,以此帮助孩子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