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发展历史(自闭症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

发布时间:2022-05-06 分类:育儿知识自闭症专题 浏览量:541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发展历史(自闭症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插图-西米明天

一、从事后对策开始

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前叶,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开发重点放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后,主要探讨问题行为出现之后的应对方法。其中,在伦理性、实际效果和副作用方面现在也不断有问题被指出(例如,只有一时的效果,会使对象者惧怕他人,抑制了问题行为以外的行为等),也曾经使用过轻微的电击治疗(Lovaas&Simmons,1969)。之后,为了改善上述副作用,开发了以下的技法(Foxx,1982)。

① 消失(extinction)

发生问题行为的时候,不做会强化该行为的应对,即对其釆取无视的应对方法。

② 隔离(time-out)

发生问题行为的时候,将对象者带离那个状况(例如,带到其他的房间或是房间的角落),以防止和他人产生瓜葛导致问题行为被强化。

③ 过度矫正(overcorrection)

发生问题行为的时候,对由此带来的环境上的变化进行超过正常程度的复原(例如,自闭症人士将餐盘打翻弄脏了地板的时候,不只要求他清洁弄脏的地方,而是让他将整个房间擦拭一遍)。

④ 关联性锻炼(contingent exercise)

发生问题行为的时候,让其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等身体运动。

这些方法是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后采取的应对,所以被称作“事后对策”。但是,这些方法是稍稍令人厌恶的方法,并且事后的应对没有将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况本身列入干预对象,也曾有因没有排除诱发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而导致改善困难的事例。

二、预防的对策

为了改善此类问题,近年,关于问题行为发生之前的对策正在逐渐被开发出来,换而言之就是为了不使问题行为发生的预防对策。预防对策以行为分析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分为2个种类。一个是,消除直接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的契机的方法(行为分析学的用语是“辨别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us〕),另一个是消除非直接契机,即背景因素(行为分析学的用语是“已形成事件”〔establishing operations〕)的方法。与辨别刺激相关的技法并没有被完整归纳,但是消除已形成事件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Carr&Wilder,1998)。

① 非随因强化(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为确保无需通过问题行为也能获得周围人的注意,在问题行为未发生时即给予频繁的关注。

② 环境丰富法(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增加对象者关心的物品或活动,通过增加与这些物品的关联,减少在无所事事的时间段发生的问题行为。

③ 课程修正法(curricular revision)

通过改变课题、作业的内容或降低难度,消除由逃避课题、作业而引发的问题行为。

预防对策是在问题行为较激烈的情况下,为防止对对象者及他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支持开始时最应优先考虑的方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无论采取怎样的对策也有无法消除的导致问题行为的契机、背景因素的情况。

三、最重要的是建设性对策

建设性对策不仅仅是将焦点放在减轻问题行为上,而是为了使目标能过上更丰富的生活而积极促使其形成适当行为的方针。随着丰富的生活行为的形成,问题行为的减轻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建设性对策的援助方针中,最广为人知的方法是代替行为差别强化法(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该方法是,通过形成与问题行为具有同等功能的适当行为来达到减轻问题行为的效果。例如,通过说话进行沟通困难,因此陷入了欲求不满的状态,结果多次引发自伤或他伤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多是自伤或他伤行为代替了语言成了表达某种请求的手段。如果能形成具有与自伤、他伤行为同等功能(传达要求)的其他适当行为(手势、VOCA〔voice output communication aid:声音输出装置〕、图卡交换)的话,就没有了再发生自伤、他伤行为的必要,对象的沟通广度也得到了提高。更进一步讲,当欲求不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之后,对象的生活会变得更自由、更丰富,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Carr,Levin,McConnachie,Carlson,Kemp&Smith,1994)。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代替行为差别强化法可以说是一种建设性对策。

此外,不只局限于代替行为,积极形成、增加可以丰富生活内容、扩展生活范围的行为的方针都可以说是建设性对策。因此,积极形成对生活有作用或者说丰富生活的行为,从而改善整体生活模式的想法或是方法,最近被称作“积极行为支持”(PBS: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成为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的新流向(Koegel,Koegel&Dunlap,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