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籍推荐《整体养育》: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相

发布时间:2023-01-03 分类:育儿书籍 浏览量:89

育儿书籍推荐《整体养育》: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相插图-西米明天

近年来,有更多人关注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

这个词之所以突然关注度暴涨,原因在于一些年轻人开始回顾起,自己充满了失意与坎坷的人生前几十年,并且对接二连三的失败进行了追根溯源,发现“原罪”就在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本就密布种种不幸。

知乎就曾经有这样一个引发了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如今某些年轻人越来越怨恨‘原生家庭’了?”

在这个问题下面,回答的数量就多达1300多个,不少年轻人站出来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经历的种种不幸与痛苦的事情。

而自己的人生,仿佛就是这样一种不幸的延续。他们悲观地发现,自己曾经很讨厌自己的父母亲,但是最终却还是成为了这样令自己讨厌的人:例如父亲总是责备孩子什么事都做不好;母亲总是挑剔自己的孩子,并且无缘无故向孩子发脾气;亲妈是扶弟魔,从小就为自己的舅舅们倾其一切,换来外婆和舅妈对母亲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而自己成年之后,也开始无条件帮扶自己的弟弟妹妹。

……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以至于人们不禁开始疑惑:为何原生家庭的错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何失败的经验教训,到了下一代人,又开始酿成了同样的悲剧?这些鲜活的案例,是否证实了原生家庭如同一个又一个魔咒,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你想避开,却永远只能推着冰冷冷的石头,无穷无尽地走入一个又一个寒夜?

不过,在众多以埋怨为主的回答中,小7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本就应该克服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并且,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能否摆脱对于原生家庭的“巨婴式”依赖心理,从人格上“断奶”,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才是真正的社会评价标准。

这么多的案例摆在面前,连小7也不得不开始有一丝动摇:是否那些不幸的原生家庭真的天然带有“原罪”,而孩子们很难避开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坑,不能过上与普通人一样平凡简单,却不失幸福的生活。

直到看了陈忻老师的这本《整体养育》,小7才认识到,其实关于孩子的养育与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要考虑到周围整体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整体性,不应该将孩子的成长中所有条件和外因都割裂地或孤立地来看待,这是有失客观与科学的。

该书是这样进行阐释的:“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的。童年的经历确实对人一生的发展确实影响很大,但并不是说人的一生都由童年经历所决定。”

此外,关于孩子对于自己父母的依恋,也并不是稳定性很强的。依恋心理的强或弱,与孩子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体养育》这部书中,陈忻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她认为,孩子并不是时时都对自己的父母有那么强的依恋心理,“研究发现,有些非安全依恋的孩子,如果母亲得到家庭或者朋友的有力支持,有可能转变为安全依恋。而有些安全依恋的孩子,如果家庭贫困,生活环境不稳定,父母压力过大,也有可能转变为非安全型依恋。由此可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这些已经过研究考证的观点,其实也可以成为今天反驳原生家庭“有罪论”的支撑。因为在孩子成长的漫长时光之中,客观环境有很大可能会发生变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也可能随之而产生种种不期而遇的更改。那么,其实当我们用“原生家庭”这个词,去囊括这样一个体系复杂的整体环境时,就有可能不知不觉陷入了某种认知的窠臼之中:即假设成长环境永远固定不变,而孩子在这个环境的作用之下,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自主行为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这样的观点,应该对于某些现实情况是成立的,例如那种从小充斥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孩子因为年幼没有抵抗的力量,而其他家庭成员可能无力或无心保护弱小的孩子,所以孩子不得不从小承担着这样的伤害长大,这是关于“原生家庭”最极端的情形。而除此之外,其实多数人的成长环境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父母工作发生变动,自己转学了,或者在乡下上了几年学后被爸妈接到身边照顾,或是邻居、小伙伴们因为谋生或其他原因而搬离了家乡等等。

总的来说,小7还是更加倾向于,原生家庭并不是象征了某个固定不变的语义,它所指向的成长环境或氛围,也充满了种种具有变动性的因素,至少升学时,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会更新与变动。

所以,回过头来看最近一直被顶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原生家庭”一词,小7想说,如果以一种变化的眼光,而不是刻板不变的角度去看待,其实原生家庭并没有那么充满了令人畏惧的色彩,至少先去掉这一层对于养育自己长大的家庭的“妖魔化”色彩之后,孩子们才能够以一种更加冷静客观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有哪些养育和教育的“雷”与“坑”,是需要自己在抚育下一代时尽量避开的。

不以有色眼镜看世界,才有助于我们去分析一些难题的成因、症结,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不是囿于自身或大众的偏见,而陷于一些陈年往事的心理阴影中,这才真正碍于我们开辟更美好的明天,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