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T回合式教学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的种类和方式

发布时间:2023-01-16 分类:ABA专题自闭症专题 浏览量:91

DTT回合式教学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的种类和方式插图-西米麦田

1、什么是强化?

定义: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设的反应给予强化或不给予强化。(针对孩子的反应给出一个我们的反应)强化是DTT操作中表现结果的环节,体现了行为训练的基本理念(交往的愉快感)。正确理解强化的原则,熟练掌握强化的技巧,是训练有效的关键。

原理:某种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则该行为得到奖励继续出现;不给于奖励,则该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减少或消失。

2、强化的种类和方式

强化的种类根据动力来源分为:

1)外在强化(来自孩子以外的奖励性刺激,如夸奖、食物)

2)内在强化(来自孩子本身的奖励性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或规则的自觉认可)

注:外在强化是手段,内在强化是目的。

 强化的方式

正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性行为的增长。

技巧分享

1)及时夸张:当孩子做出所预期的反应时要马上给予强化,并且语气、动作表情夸大,用强调的口气,大声说如:“哇!真棒呀!”、以及拥抱和抚摸等动作。

[例]:妈妈:“拍拍手”

孩子拍手后

妈妈:“真棒呀”

注意:奖励一定要及时,正确行为出现后,孩子要在一秒中之内得到奖励。他的行为和你的奖励几乎要在同时发生,随着教学训练的进展,你可以延缓强化。

及时是因为孤独症孩子不知道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要及时夸奖让孩子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夸张是有局限性的当孩子理解了夸奖就不要这种夸张了一般限于初期时使用。有的孩子不适用夸张如:声音大、动作夸张孩子会以为是要打他或训斥他。

2)判断准确:对孩子反应的判断,注意孩子的行为不能附带其它行为。

[例]:老师:“拍拍手”(预期反应:标准动作)

孩子拍手后

老师:“你真棒!”

[例]:老师:“起立”(预期反应:站好)

孩子站起来以后跑了

老师不给予强化

注意:

1、注意孩子的行为不要附加行为。

2、根据孩子的能力,掌握好孩子的预期反应。

3、辅助要及时。

3)创造机会:可以创造出许多用以奖励孩子一个良好行为的表现方式。

方法:运用辅助,目标的调整与转换

a当你的课题比较难时,在回合操作中,穿插孩子容易做到的简单课题,给孩子制造一个得到强化的机会

b进行新课题时,应当及时辅助,降低孩子出现错误反应的几率,增加强化的机会

c当孩子不能完成课题时,降低目标,创造孩子成功的机会

举例:

a将孩子喜欢吃的食品分成很多小块,制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

b进行物品辨别时,把要学习的物品放在靠近孩子贯用手的位置,便于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c对于一个新学的指令,如拍手,直接辅助,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4)契约兑现(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诺”,提前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强化物,消除孩子心中疑虑,防止孩子不配合;奖励时不能附加条件

与贿赂的区别

贿赂(也称“保险信号”)是在孩子不配合时所出现的,是为了让孩子现在哭闹的行为消失,安静下来。

举例:

a预先告知孩子的强化物(如玩具汽车)要求他做完一个指令才兑现,只要他按要求完成就及时把强化物给他

b契约兑现反例:当孩子上第一节课时,家长就给孩子承诺说表现好的话下完课后我们就回家,但其实还有两节课没上呢,等待的时间就太长,无法短时间实现。

5)坚持原则

坚持原则是正强化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在操作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一定要等其达到之后再强化。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明确预期反应,对孩子的错误反应或不适当的行为坚决不给予强化,但是预期目标也不能设的太高或太低,应该根据孩子的反应适当的调整。

例:在教孩子拍手时(孩子之前有过正确反应),如果在这个回合中孩子只是把手举起而没有拍下去,则不应该得到强化。

6)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是指正强化的运用必须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而不是某一阶段。应注意要坚持的是正强化这种方法而不是某一种强化方式;并不是只有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才坚持用正强化,而应该坚持在生活当中也随时夸奖鼓励孩子。

7)说明原因

是指强化孩子正确行为的时侯要跟孩子说明并让他了解他为什么得到强化。应注意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要尽可能具体。

例:教孩子一个一步指令拍腿,孩子做对以后要告知孩子“因为你拍腿了所以老师奖励你玩/吃××”。

负强化:当出现不正确反应时,出现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当正确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

技巧分享

1)赏罚分明:在整个训练中,对于孩子的反应我们要给予明确的奖励例:老师:“拍拍手”(预期反应:标准动作)

孩子:“拍拍手”(标准)

老师:“你真棒!”

例:老师:“拍拍手”(预期反应:标准动作)

孩子:“把地上的教具踢飞了”

老师:“不给于奖励,同时让孩子踢飞的教具收拾好”

2)贵在坚持:如果不坚持那我们期望孩子出现的行为就很难建立起来。

例如当孩子想要饼干时他就会大喊“啊---”我们希望孩子说“饼干”,第一次在孩子不说“饼干”大喊时我们干预他,第二次也干预了他,第三次我们没有管。这就是没有坚持下来

3)反复提醒(给予诱惑)

有时孩子会忘记我们给予他的不愉快的经历继续出现不期望行为,这时我们就需要反复的提醒他。

例如:孩子很想要桌子上的饼干但他在地上打滚,这时我们将饼干收走告诉他原因,过一会我们在将饼干拿到他面前再告诉他“因为你打滚没有的”再将饼干收走,这样反复在他面前出现在告诉他原因后再收走。

4)与正强化同时使用

在孩子的错误行为消失正确的行为出现我们要及时奖励他的新行为是这一行为继续下去。例如孩子每次想尿尿时都说“洒水了”我们进行干预后孩子说“尿尿“我们这时要及时强化让他去尿尿下次孩子想小便时就会说“尿尿”。

5)说明原因

有时孩子不明白我们为什么给予他不愉快的刺激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解释。例如:孩子哭找妈妈。我们可以对他说“因为你哭所以妈妈走了”在孩子不哭时在让妈妈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的话就是说明原因

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正负强化的使用  

1)制造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的反差[例]当就孩子出现我们不期望的行为时我们给他特别讨厌的结果,帮错误行为消失正确行为出现时我没立刻给他特别期望的结果,这样孩子会继续出现我们期望的行为。

2)原则:学习新东西时多使用正强化;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

如何判断什么是应该被强化的行为:

1、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希望该行为继续出现,给予强化;我希望该行为减少或消失,不予强化。

2、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的行为继续出现,因为你强化了我;我的行为减少或消失;以为你没有强化我。